今日财经最新股票行情分析与调研:688728 格科微—股票行情主力资金的最新股票行情
后台-系统设置-扩展变量-手机广告位-内容正文底部 |
| 中证网讯(王珞)格科微2月27日晚披露2021年度业绩快报。报告期内,公司实现营收70亿元,同比增长8.44%;实现归母净利润12|
|.59亿元,同比增长62.78%;扣非净利润12.03亿元,同比增长57.09%。 |
| 公司称,2021年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为:半导体行业景气度持续向好,公司CMOS图像传感器及显示驱动芯片等主要产品线在手订单|
|饱满,毛利率稳步提升。 |
| 格微特于2021年8月18日上交所科创板上市,主营业务为CMOS图像传感器和显示驱动芯片的研发、设计和销售,CMOS图像传感器和 |
|显示驱动芯片合计占比超90%。 |
| 信达证券在2021年8月发布的研究报告中称,未来随着多摄、全面屏智能手机的普及,格科微CIS和显示驱动芯片的单价和销量或将|
|继续保持上涨的态势,预计公司盈利能力将进一步提升。 |
| 同期浙商证券报告显示,公司依托工艺端knowhow与稳定的客户资源,占领5M及以下CMOS图像传感器市场绝大多数份额,未来公司 |
|将自建部分晶圆BSI产线及晶圆制造中试线,有利于缓解产能紧张,同时加速新产品迭代验证。 |
└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┘
┌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┬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┬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┐
| 2022-02-27 |格科微(688728):2021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62.78% | 中证网 |
├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┴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┴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| 中证网讯(记者 王可)2月27日晚间,格科微(688728)发布2021年度业绩快报。2021年1-12月,公司营业总收入为70.00亿元, |
|比上年同期增长8.44%;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.59亿元,比上年同期增长62.78%。公司表示,2021年,半导体行业景气度持续|
|向好,公司基于自身产品设计、主要产品市占率等方面的优势,积极优化产品结构,主要产品单价及综合毛利率均有所提升,盈利水平|
|持续提高。 |
└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┘
┌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┬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┬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┐
| 2022-01-26 |格科微(688728):2021年净利同比预增46.83%到74.57% |证券时报·e公司 |
├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┴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┴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| 证券时报e公司讯,格科微(688728)1月26日晚间公告,公司预计2021年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1.35亿元到13.5 |
|亿元,同比增加46.83%到74.57%。2021年,公司预计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6.52亿元到74.92亿元,主要产品单价及综合毛利率均有所提升|
|。 |
└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┘
┌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┬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┬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┐
| 2021-12-02 |格科微(688728):做颠覆式的创新 才能吃到"炸泥鳅" | 上海证券报 |
├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┴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┴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| 格科微董事长赵立新 |
| 生于湖南,学于清华,立业上海,格科微董事长赵立新从不掩饰自己身上的那股聪明劲儿。 |
| “小时候代表南县一中出去参加竞赛,我总能吃到老师奖励的炸泥鳅。”一路保送进清华,后就职于多家国际半导体头部企业,20|
|03年回国创业,在赵立新看来,当不成第一是件“有点丢脸”的事。 |
| 这捎带着其创办的格科微也有了优等生的气质。以2020年出货量口径计算,公司在全球市场的CMOS图像传感器供应商中排名第一,|
|终端产品广泛覆盖三星、小米、OPPO、vivo等主流品牌。 |
| 不过,赵立新也不讳言在“吃到泥鳅”前的那些坎坷。“那时候家里比较困难,总要边干家务边学习,像辅导材料从来都买不起。|
|”一如彼时刚起步的格科微,在国内尚不健全的产业链以及国际巨头不计成本的补贴投入之间“殊死搏斗”,20年终杀出一条血路。 |
| 一路攻克难题,一路回顾总结,秉持一贯的学霸思维,企业家身份下的赵立新给格科微的发展列出了一条公式:成长=一点天赋+ |
|很多耐心+适宜环境。 |
| 一点天赋:创新需要灵光一现 |
| 向创新“要好处”,赵立新早就尝到了这种模式的甜头。中学时,凭借一个自制的“离子移动演示器”,赵立新一举拿下全国青少|
|年创造发明一等奖,成了南县之光。“这也顺带把我送进了清华。”赵立新有些“凡尔赛”地说,“我拿到的offer是所有专业任选的 |
|。” |
| 从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毕业后,赵立新先在新加坡国立半导体公司做了3年的半导体制造(蚀刻工艺),又在美国ESS公司做了|
|3年CIS设计,随后进入UT斯达康从事了2年芯片设计工作,成了测试、软件、电路设计、工艺等全能手。 |
| 2003年,认为传感器大有前景的赵立新决定回国创业。不过,“创业公司没有多少选择”,格科微只能先从中低端产品做起。“当|
|时的日程是早上见客户,晚上带徒弟,周末自己做设计,然后春节、‘五一’、‘十一’各做一个大设计。”赵立新介绍道。 |
| 然而,真正帮助格科微立稳脚跟的还是技术创新。赵立新笃定:“一个企业没有自己创造的核心技术,是不可能走得远的。” |
| 以CMOS图像传感器的封装环节为例,当硅片被切成晶粒时,一旦环境中的微粒掉到传感器上,产品就报废了。此前,高端封装主要|
|采用COB技术,即在裸片上打金线以提高一致性与性能,缺点是对环境洁净度要求较高、制程设备成本较高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格科微 |
|的技术团队突发奇想:为什么不直接把金线悬空来做引脚? |
| 显然,这是一个非常“反直觉”的想法。一根比头发丝还要细的金线如何承力?而事实证明,当首尾直线距离缩短到330um左右时 |
|,并局部弯折成弧形形状,金线会变得坚硬而有弹性。这使得COM的工艺完全可以媲美甚至优于更高端的COB。 |
| “不同于很多传统观点,我一直强调创新是需要一定天赋的。”从一个看似疯狂的想法,变成近乎完美的产品,在赵立新看来,颠|
|覆式的创新,离不开一群聪明人走出“想当然”、走到“实”里去。 |
| 很多耐心:比钱更缺的是时间 |
| “现在市场上到处都是钱,但其实很多创新项目烧的钱并不多,只是周期非常长。”比如研发上述把金线斩断变成引脚的特殊设备|
|,格科微就花了近5年时间。 |
| “更重要的是,假如你一直研究一个东西却没有成果的话,那种感受是很郁闷的,有时候挫败感就是压倒人才的那根稻草。”从研|
|发一线出来的赵立新深知“十年磨一剑”的不易。而在格科微,像这样“磨”出来的项目其实才是常态。 |
| “我们管显示驱动芯片板块的老大最近可神气了,走路都昂首阔步的。”赵立新开玩笑地说,“前些年可不是这样,见了人就躲,|
|蔫头耷脑的。”从公司发展来看,显示驱动芯片业务成功实现盈利,无疑是其扬眉吐气的底气。目前,分辨率介于QQVGA到FHD之间的LC|
|D驱动芯片成为格科微另一“拳头产品”,HD和FHD分辨率的TDDI驱动芯片已获得品牌客户订单。显示驱动芯片与CMOS图像传感器相结合|
|,广泛应用于包括手机、电脑、可穿戴设备、移动支付、汽车电子等在内的消费电子和工业应用领域。 |
| 在迎来这样的光亮之前,研发所穿过的是一段漫长枯燥、晦暗无光的岁月。“这个项目前3年亏得要死,那么多钱投下去泡都不冒 |
|一个,给我们管这块的大帅才弄得都没信心了。” |
| 而赵立新自创的“鼓励文案”则成为支撑研发团队走下去的一点微光。“我经常和他们部门老大说,老赵我那么聪明,也不能很快|
|就干出来。你要是比老板还能干,岂不是功高盖主?于是,他们又心安理得接着干。做了7年亏了7年,终于在第8年把这个东西做出来 |
|了。” |
| 而技术的突破,同样需要实践和时间的检验。目前,围绕图像传感器及显示驱动芯片两大领域,格科微共拥有境内授权专利329项 |
|、境外授权专利14项。据介绍,在研发成果的关键工艺验证及生产环节中,公司将通过自建部分12英寸BSI晶圆后道产线、12英寸晶圆 |
|制造中试线的方式,在有效保障产能的同时,实现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。 |
| 适宜环境:制度保障要到位 |
| 人才汇聚的地方产生技术,产业汇流的地方提升效率。而这种“集聚”,离不开制度的“黏合力”。 |
| “我们和三星电子、中芯国际、Powerchip、SilTerra、SKHynix、华虹、粤芯这些关键委外生产环节的供应商都有长期稳定的合作|
|关系。”高效且强大的供应链协调能力,无疑是格科微发展的重要稳定器。“上海这些年在半导体领域的跨越式发展也为我们的进步打|
|开了空间。”赵立新如此说。 |
| “人才+技术”的双储备机制,被视为格科微的动力源。截至去年底,格科微共有研发人员376人,占比46.48%;拥有本科及以上学|
|历者占比高达90.96%,其中15人为博士。 |
| 一方面,公司利用现有工作平台吸引专业人员,并从高校选拔“好苗子”,加强研发梯队建设;另一方面,对各级别研发人员的职|
|业通道、学习路径和培训方案制定了系统规划,以完善的培训机制打造“学习型团队”。 |
后台-系统设置-扩展变量-手机广告位-内容正文底部 |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ghld8.com/gphq/2023-02-21/7302.html